1958年2月1日,首屆體育節在旺角的伊利沙伯青年館揭幕,由港協暨奧委會和11個總會合辦,新法書院派出樂團在開幕禮表演,體育節邀請到來自美國的世界女子羽毛球冠軍華納(Margaret Varner Bloss)來港表演。2月23日,體育節戶外活動在政府大球場舉行。
首屆體育節規模雖小,但當時社會缺乏消閒活動,市民對體育節反應熱烈,兩日的活動幾近滿座,港府把這個成功舉辦的體育節,刊載在1959年的香港年報中。
首屆體育節取得成功,港協暨奧委會於1959年3月再度舉辦體育節,自始成為香港一年一度的體壇盛事,從沒間斷。香港著名羽毛球健將楊俊驤等體壇人士也加入籌辦體育節。體育節初期的主要舉行場地是在政府大球場、旺角伊館、修頓場館和南華體育會。在20世紀60年代中,香港來福槍會和香港皇家遊艇會也參與體育節,在體育節期間開放予公眾參觀。
由於在1966和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事件,港府認同港協暨奧委會舉辦的體育節是推廣業餘體育的重要途徑,並吸引青年人參與體育,提升他們的身體水平,並宣揚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兼且佔香港人口大部份的青少年運動也有需要推廣,體育節可將這些青少年帶到各屬會的專門培訓之中。為此,體育節在1969年的小冊子要求各體育總會,盡量提供機會予青年人參賽。
為了粉飾香港暴動後的太平,港府在1969、1971和1973年舉辦「香港節」,給青少年提供文娛樂康活動。香港的體育節規模也日益擴大,除了日間的戶內、戶外活動外,1968年的體育節更增設晚間活動,九龍木球會、西洋會和香港草地滾球總會為體育節舉辦表演和比賽。也有武術活動,並與中文大學和中華游樂會等合作,借出場地供體育節活動之用。在1969年把香港青年田徑錦標賽、台維斯盃網球賽等大型賽事也納入當年體育節節目。
1972年3月,體育節舉行期間,沙理士致函新上任的港督麥理浩,指出青少年透過參與體育節的活動,增加對體育的興趣,主管體育的人員與港協暨奧委會應有更多合作機會,得到港督的正視和回應 。
1973年沙理士成為首位民選市政局主席,他在同年的體育節小冊子中再重申體育節除了提倡運動,最終目的是引導青少年參加有益身心的活動,使其生活納入正軌,並發揚互愛互勵的團體精神,務使全港市民都能夠參加其心儀的體育活動 。1974年,港協暨奧委會更首次提出「全民體育」(Sport for the people)作為體育節口號。
1972至1974年間,新落成的旺角大球場、維多利亞公園和摩利臣山游泳池等成為體育節活動舉行地點。旺角大球場更於1974年成為體育節的開幕場地,體育節為期有十多天,參加人數每年均逾70,000人。
1975年,港協暨奧委會推動體育的努力終獲香港政府肯定,沙理士在同年舉行的體育節小冊子透露香港政府接納港協提議,積極提倡各項有益身心的活動,鼓勵青少年參與各種健康的體育團體活動。沙理士在同年2月再致函港督,報告體育節吸引越來越多青少年使用社區的體育設施,消磨他們的閒暇。麥理浩對此作出正面肯定:「這些節目是積極和有好處的,我很感謝你為香港推廣體育的貢獻。」
此時香港的體育節已具一定規模,但受制於場地設施,體育節的舉辦地點仍偏重於市區。
1976年,港督指派教育署康樂體育事務組加入籌辦體育節,在港九新界各區運動場地舉行活動,項目有乒乓球、排球、彈床、越野賽及環區賽跑,體育節得以惠及全港市民。
1977年,體育節更正式以「全民體育(Sport for all)」作為宣傳口號,至今未變。同年,體育節的開幕禮移師維多利亞公園舉行。
1981年,體育節在1980年落成的灣仔的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開幕禮,展開在室內舉行典禮的先河。隨着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香港弱智人士體育協會和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加入港協暨奧委會,體育節在1981年加入傷殘人士第11屆田徑運動會作為活動。這一年的體育節更加入聾啞人士第8屆籃球賽、弱智人士五項全能比賽、傷殘人士乒乓球及劍擊比賽。
1982年,體育節迎來25周年銀禧紀念。
1983年,沙理士在體育節小冊子中,提到要將體育概念深入香港每一個角落,為香港的每個家庭帶來健康和歡樂。學校體育委員會也參與籌組,於1982年落成的沙田銀禧體育中心(今香港體育學院)更成為活動場地。
1984年,市政局贊助體育節,時任國際奧委會會長薩馬蘭奇更來信,表揚體育節對推動全民體育的貢獻。
1985年,體育節配合「國際青年年」, 以青年參與為主題,其中香港學界體育理事會週年學界埠際賽,有20項在澳門舉行。
1986年,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轄下的市政總署和區域市政總署,取代康樂體育事務處舉行體育節活動。
1988年,沙理士表示體育節已推廣至港九新界,為社會增添康體設施,滿足市民對康樂活動的要求 。
1993年,沙理士重申體育節的宗旨,為推動「群體參與運動」(Sport for all)。體育團體、政府和地區組織合辦體育節,令體育節成為本港項目最豐富的體育盛事 。同年,推動體育節逾33年的港協暨奧委會義務秘書長楊俊驤,辭任體育節籌委會秘書,並於1996年辭世。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霍震霆於1998年3月接替為港協暨奧委會服務逾47年的沙理士成為會長,霍震霆同時接替沙理士的體育節籌委會主席職位。故此,3月8日於新伊館舉行的開幕禮由沙理士主禮,5月21日於沙田公眾泳池舉行的閉幕禮則由霍震霆主持,體現了港協暨奧委會兩代會長的順利接班。
1999年的體育節除了首次以「婦女與體育」為主題,也破天荒在本港體壇盛事七人欖球賽中舉行開幕禮,盛況空前。
2000年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解散,新成立的民政事務局和康樂文化事務署接管其職能,康文署成為港協暨奧委會籌辦體育節的夥伴。適逢香港申辦2006年亞運會,霍震霆在體育節小冊子中明確指出,2000年體育節必須充份證明香港承辦大型比賽的能力 ,享譽國際的「第15屆國際金一哩」長跑比賽成為開幕活動。
2003年,王敏超出任體育節籌委會主席,體育節期間適逢沙士肆虐香港,但體育節仍如常舉行,以運動員的身體力行喚起市民對未來的信心 。
2004年,體育節籌委會首次設立以精英運動員為主的工作小組,首屆成員有洪松蔭、李繼賢及吳家樂。體育節更以展望2008京奧為主題,加入宣傳京奧的活動,如2004年雅典奧運盃龍舟邀請賽和武術匯演暨慶祝奧運,更首次以2004奧運歡樂跑作為閉幕禮活動。還設立體育大使,由藝人擔任,如Boy’z、SOLER及司徒瑞祈。
2005年,體育節獲國際奧委會贊助,成為亞洲區三個宣揚「全民運動」的活動之一。國際奧委會會長羅格更親臨3月13日於新伊館舉行的開幕禮,為體育節致辭。
2006、2007和2008年的體育節,則配合香港將於2008年舉辦的京奧馬術,加插關於2008京奧和奧馬的項目。
2007年體育節加設名人訪問宣揚「全民運動」訊息。
2008開始,體育節大使開始改以運動員為主,如方力申、黄德森、黃金寶和翁嘉茵、蔡曉慧、蘇樺偉、胡兆康、歐鎧淳、高禮澤、葉姵延、吳安儀和陳敬然。
2009年的體育節亦加入「香港喜迎東亞運」元素,加強推廣於同年於香港舉行的東亞運動會。
2010年則以「投入運動、恆常參與」為主題,讓市民享受「全民運動」的樂趣。
2011年,體育節已踏入54屆,適逢港協暨奧委會成立60周年,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中銀香港慈善基金、特步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三星電子香港有限公司、及太古可口可樂香港等支持下,60多個總會在全港舉辦超過80項體育活動,與民同樂,發揚「全民運動」的體育文化。
2012年,第55屆體育節在全港最大的室內體育場館-香港體育館舉行開幕典禮,場面盛況空前。此外,更首次舉辦「全民運動 樂活人生」攝影比賽,推廣「全民運動」的訊息。
2013年,第56屆體育節的開幕典禮將於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為一年一度的體育節揭起序幕。去年舉辦的攝影比賽反應熱烈,2013年將繼續舉辦攝影比賽,希望吸引更多運動及攝影愛好者參加。
2014年,在三星電子香港有限公司首次冠名贊助及資助機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鼎力支持下,Samsung 第57屆體育節舉辦了約80項精彩體育活動供全港巿民參加。
2015年,Samsung 第58屆體育節首次假奧運城舉辦為期一週的開幕活動。市民可於3月7日開幕禮當天至3月13日到訪奧海城二期地下主題中庭參加各項活動。開幕活動在22個體育總會提供多項免費體育表演,示範和運動試完吸引約14,000公眾人次參與。
2016年,Samsung 第59屆體育節開幕活動假沙田大會堂廣場舉行,一連的四日活動為體育節打嚮頭炮。同時,亦連續第五年舉辦「全民運動」攝影比賽。比賽首次透過社交媒體Facebook為「我最喜愛的作品大獎」組別進行投票,吸引了近九千人次投票,為五年來新高。